- 王瑛瑛;汤萃文;田童童;贺媛真;苏艳斌;
【目的】探究民勤荒漠区不同植物群落土壤酶活性在微冠层空间上对不同季节的响应,为该区域土壤物质循环过程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甘肃民勤荒漠区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um)、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猫头刺(Oxytropis aciphylla)、荒漠针茅(Stipa capillata)4种植物群落为对象,分别测定了在根际、灌间、灌下3个土壤微冠层不同季节的土壤酶活性。【结果】霸王群落和红砂群落的土壤纤维素酶(S-CL)活性季节变化最为显著,夏季>春季>秋季,土壤碱性磷酸酶(S-ALP)活性变化次之,春季>夏季>秋季;在猫头刺群落中,土壤淀粉酶(S-AL)活性变化最为显著,春季>夏季>秋季,其次是S-ALP活性,春季>夏季>秋季;在荒漠针茅群落中,S-ALP活性变化最大,春季>夏季>秋季,其次是S-CL活性,夏季>春季>秋季。在土壤微冠层分布上,霸王群落中的S-CL活性变化最显著,灌间>根际>灌下,其次是土壤脲酶(S-UE)活性,灌下>灌间>根际,最后是土壤蔗糖酶(S-SC)活性,灌下>灌间>根际。红砂群落中,土壤过氧化氢酶(S-CAT)活性变化最显著,灌间>灌下>根际,其次是S-CL活性,灌下>灌间>根际,最后是S-ALP活性,灌下>灌间>根际;猫头刺群落中,S-CL活性变化最显著,灌间>灌下>根际,其次是S-CAT活性,灌下>灌间>根际,最后是S-UE活性,灌下>灌间>根际;在荒漠针茅群落中,S-CAT活性变化最显著,灌间>灌下>根际,其次是S-CL活性,根际>灌间>灌下,最后是S-UE活性,灌下>灌间>根际。植物、冠层深度和季节对土壤酶活性的交互效应发现,植物×季节×冠层的交互作用对S-UE、S-CAT活性、SCL活性、S-ALP活性影响最为显著。【结论】荒漠区植物土壤酶活性受季节、土壤微冠层变化的影响,春夏两季影响最大,秋季次之,其中灌下、灌间的土壤酶活性大于根际的土壤酶活性,以S-CL活性、S-CAT、S-UE活性最大。
2025年03期 v.45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7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李东辉;刘雪霞;余涛;刘新;叶国辉;马义杰;花立民;
【目的】从土地利用视角评估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生态恢复效果。【方法】以石羊河下游民勤荒漠-绿洲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工程”生态恢复时间轴(2000-2020年)每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空间分辨率30 m×30 m),利用空间分析法,从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数量、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结构和土地利用程度3个维度分析工程实施前(2001-2005年)、工程Ⅰ阶段(2006-2010年)、工程Ⅱ阶段(2011-2015年)、工程结束后(2016-2020年)4个时间段的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2000-2020年,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以未利用地、耕地和草地为主,三者面积占比之和>95.00%;2)各研究阶段土地利用/覆被类型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变化,且各用地类型之间转换频繁,以未利用地和耕地的转入转出为主;3)单一动态度和贡献率最大的分别是建设用地(平均0.61)和未利用地(平均33.41%);4)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呈“升-降-升”的波动上升趋势,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为3.81%。【结论】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促进了民勤盆地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数量和结构的变化,土地利用程度总体上处于发展期且发展程度较快。
2025年03期 v.45 1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2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李本措;曹广民;郭小伟;樊博;兰玉婷;司梦可;林丽;
【目的】探究高寒嵩草草甸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种子库对放牧强度变化的响应。【方法】以高寒嵩草草甸典型植物群落(禾本科-矮嵩草群落和小嵩草群落)土壤种子库为研究对象,采用萌发法确定土壤种子库组成、结构及多样性特征在减牧和禁牧处理下的分异。【结果】1)禾本科-矮嵩草群落和小嵩草群落土壤种子库可萌发植物共计26种,禾本科-矮嵩草群落土壤种子库种子密度为226.62粒/m~2~252.00粒/m~2,大于小嵩草群落(198.47粒/m~2~210.77粒/m~2);2)减牧和禁牧处理均可提高植物群落土壤种子库禾本科物种丰富度,且禁牧处理有助于促进禾本科植物成为土壤种子库优势功能群;3)禾本科-矮嵩草群落土壤种子库物种Patrick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均高于小嵩草群落;4)两种植物群落土壤种子库物种与各自植物群落物种相似性低,其中,禾本科-矮嵩草群落土壤种子库物种与植物群落物种相似性系数(0.2~0.4)高于小嵩草群落(0.1~0.3)。【结论】一定时间尺度内的禁牧有助于提高土壤种子库种子储量和物种多样性,增加系统优良牧草种子绝对数量,促进植物群落总体有性繁殖能力的提升。
2025年03期 v.45 2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李强;唐永鹏;邓艳芳;马晓萍;马剑媛;孙海群;
【目的】探究高寒矿区生态修复过程中坡向对种草复绿区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和土壤综合肥力的影响。【方法】以祁连山木里矿区聚呼更井的种草复绿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坡向(渣山顶部、东坡、南坡、西坡和北坡)下植被、土壤养分、生态化学计量比、综合肥力特征。【结果】坡向显著改变了高寒矿区种草复绿区植被特征、土壤养分和生态化学计量比;植被特征西坡和北坡的总盖度、密度和地上生物量高于渣山顶部,而东坡和南坡低于渣山顶部;东坡、南坡、西坡和北坡的土壤养分含量总体高于渣山顶部;不同坡向下土壤C/N、C/P和N/P处于14.43~20.73、29.57~45.27和1.59~2.44;土壤综合肥力由高到低依次为西坡、北坡、东坡、南坡和渣山顶部;土壤水分、全氮、速效钾和pH是影响高寒矿区种草复绿区植被特征的关键因子。【结论】坡向显著改变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比和综合肥力,基于N/P比及全氮、全磷的含量,发现高寒矿区种草复绿区生产力受磷素过高诱导的氮限制。因此,在开展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坡向对土壤养分和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异化作用。
2025年03期 v.45 3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2K] [下载次数:3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张云琨;李玉珠;苗佳敏;王井昌;张金青;
【目的】探究草地早熟禾不同品种间多苗发生频率和幼苗萌发特性的差异。【方法】以草地早熟禾16个品种为材料进行发芽试验,比较多苗的发生频率,分析多苗类型和幼苗萌发特性,并利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各品种的双苗特性。【结果】16个品种均有双苗萌发,其中,8个品种具有三苗,双苗分为等大型和不等大型,三苗分为一大两小型、两大一小型和等大型。品种巴润的双苗率(28.60%)、三苗率(3.07%)和双苗发芽指数(2.06)均最高,福临门的双苗率最低(3.40%)。16个品种的单苗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显著高于不同类型的双苗(P<0.05);10个品种的幼苗苗长均为单苗>不等大双苗大苗>等大双苗;11个品种的单苗和双苗胚根长无显著差异,仅品种斗士和午夜的单苗与双苗的苗重存在显著差异(P<0.05)。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6个品种中双苗特性最优的是巴润,最差的是帝国。【结论】巴润的多苗发生频率最高,双苗特性优于其他品种,是研究草地早熟禾多胚发生机理的理想材料。
2025年03期 v.45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3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陈懂懂;张煜坤;张莉;潘思辰;贺福全;李奇;赵亮;
【目的】分析草地植物-土壤碳、氮、磷养分对不同食草动粪便输入的响应。【方法】依托三江源站长期监测样地,通过对样地周围常见大型食草动物粪便调查取样及粪便添加实验,获取食草动物粪便养分。【结果】1)藏原羚粪便中碳、氮、磷含量最高,藏野驴最低;2)植物地上生物量及多样性对粪便添加的响应不显著,而植物氮、磷养分对粪便添加的响应显著,且主要发生在粪便添加的前期;3)土壤养分对粪便添加的响应滞后于植物,家牦牛及藏野驴粪便密度高时土壤养分的增加效果优于其他处理。【结论】较小体型的食草动物粪便养分含量较高;植物和土壤对体型不同的食草动物粪便添加的响应时间及响应程度不同;与其他动物相比,家牦牛粪便归还草地,更利于土壤及植被养分的积累。
2025年03期 v.45 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7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黄荣;田望军;陈海雁;杨杰;谢金晶;张振粉;
【目的】探究桃色欧文氏菌(Erwinia persicina)Cp2粉红色素对紫花苜蓿幼苗可培养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0、0.094、0.188、0.282、0.376、0.470 mg/mL)的Cp2粉红色素处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巨能551种子,待其生长21 d后分离纯化幼苗地上和地下可培养细菌。【结果】1)经16S rRNA测序后共分离获得15株细菌,隶属于3门11属,其中优势门为厚壁菌门,占门水平的40%,优势属为芽孢杆菌属,占属水平的20%;2) Cp2粉红色素处理后紫花苜蓿幼苗地上和地下可培养细菌的数量较CK显著增加,且地下可培养细菌的数量高于地上;3) Cp2粉红色素使紫花苜蓿幼苗整株可培养细菌的群落优势属发生改变,随着Cp2粉红色素浓度的增加,优势属由最初的芽孢杆菌属(Bacillus)逐渐更替为短芽孢杆菌属(Brevibacillus)、勒克氏菌属(Leclercia)再到最终的泛菌属(Pantoea)。【结论】桃色欧文氏菌Cp2粉红色素能够改变紫花苜蓿幼苗可培养细菌的群落结构。
2025年03期 v.45 60-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7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邢嘉程;王璞;赵艳婷;张子元;张之韬;朱琳;史常青;赵廷宁;杨建英;张艳;王子骏;周志坚;
【目的】研究植被毯覆盖措施对边坡植被与基质性质的影响。【方法】以植被毯为研究对象,在室外人工边坡进行种植槽喷播试验,探究植被毯覆盖措施对植物生长作用、基质水热情况和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1)覆盖纤维植被毯对植物的生长效果有促进作用,相同处理下阳坡布设秸秆植被毯的效果优于阴坡,布设秸秆椰丝混合植被毯的效果劣于阴坡。阴阳坡均适合布设较大规格的纤维植被毯。2)纤维植被毯对于基质的保墒作用在植物生长前期和后期较为明显,但对基质表层实时温度影响不大,秸秆植被毯的保温效果优于秸秆椰丝混合植被毯。3)覆盖纤维植被毯对于阳坡基质物理性质的影响大于阴坡,但总体在植物生长前期的基质物理性质改良作用不显著。4)覆盖纤维植被毯能够有效地提高基质的有机质含量,两坡向上覆盖秸秆椰丝混合植被毯对于基质化学性质的改良效果均优于秸秆植被毯。【结论】植被毯覆盖措施对于边坡植被快速建成与基质水分改良具有积极作用,但短期内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较小。
2025年03期 v.45 70-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8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 ] - 李亚君;张金青;哈雪;马晖玲;
【目的】探究甘肃不同地区的野生草地早熟禾材料的根系特征。【方法】以9份甘肃野生草地早熟禾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栽培试验,采用根系扫描法、组织染色法和TTC活力测定法对根系特征参数进行图像化和量化测定,并对各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定西、兰州和陇南材料的根系鲜重、根系干重、根系总根长、根系总表面积、根系总体积、根尖数和根分叉数均大于其余6份材料;9份草地早熟禾的根系活力和侧根原基数无显著差异,秦州材料的最大根系深度大于其余材料。主成分分析表明表征甘肃野生草地早熟禾根系特征的主要参数是根系总体积、根分叉数、根系干重、根尖数和地下鲜重;9份草地早熟禾材料的根系特征的综合排名为:兰州>定西>陇南>午夜(CK)>秦州>甘谷>清水>陇西>甘南。聚类分析将9份草地早熟禾材料分为4类,第3和第4类群中草地早熟禾材料的根系特征较好,分别为陇南、兰州和定西。【结论】兰州、定西和陇南材料的根系特征良好,可作为生态恢复的基本材料。
2025年03期 v.45 80-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0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赵长海;李国旗;车金凤;
【目的】分析罗布麻AvCOMT基因结构、表达、蛋白理化性质及在木质素生物合成过程中的功能。【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进行染色体定位、蛋白结构及理化性质、顺式作用元件以及系统发育树的预测和分析。【结果】罗布麻COMT基因家族共有10个成员,分布在3条染色体上,包括有1-4个外显子,3-10个保守结构域。其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构成。AvCOMT01、AvCOMT02、AvCOMT03、AvCOMT05和AvCOMT08蛋白三级结构与拟南芥AtCOMT蛋白结构相似。在10个COMT蛋白中,AvCOMT07和AvCOMT10为不稳定蛋白,其余成员均为稳定蛋白;AvCOMT01、AvCOMT03和AvCOMT04为疏水性蛋白,其余均为亲性水蛋白。罗布麻AvCOMT基因的表达受到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以及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等植物激素的调控。【结论】共筛选获得10个罗布麻AvCOMT基因,其与拟南芥AtCOMT结构、功能类似,在植物木质素合成及抗逆性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2025年03期 v.45 90-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1K] [下载次数:8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齐帅;秦伟娜;焦婷;师尚礼;高永权;王虎宁;李淑艳;
【目的】筛选适宜河西走廊灌溉区种植的优质饲用玉米品种。【方法】以在武威灌溉区种植的20个青贮玉米(Zea mays)品种为研究对象,测量不同玉米品种抽雄期和乳熟期的生理特性,评价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灌溉条件下,玉米品种桂青贮1号和豫玉22具有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蒸腾速率(Transpiration rate,Tr)、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桂青贮1号、豫玉22和文玉3号的鲜重分别达到了19.76、17.88和15.58 kg/m2,相比和盛5288分别提高了138.94%、116.20%和88.39%。通过主成分分析共提取了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84.16%,综合品质排名前3的品种分别为桂青贮1号、豫玉22和文玉3号。【结论】桂青贮1号、豫玉22和文玉3号适宜在甘肃灌溉区种植推广。
2025年03期 v.45 100-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下载次数: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李晓慧;沈文杰;刘博;杨莹;郭佳磊;陈洁;窦全文;
【目的】探究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在不同条件下的诱变效率。【方法】设置不同EMS诱变浓度(0、20、30、40、50 mmol/L)和时间(12、24、36、48 h)组合,探究老芒麦的半致死浓度及时间;通过简化基因组测序及转录组测序对EMS诱变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老芒麦最佳诱变组合为30 mmol/L EMS诱变48 h;常温处理和低温处理的2个材料分别获得了5 225和6 921个SNP变异位点;常温处理下老芒麦的突变密度为33.44 SNP/Mb,而在低温处理下,突变密度提高至48.99 SNP/Mb,较常温处理突变密度提高了46.5%。以未经诱变的老芒麦为对照,转录组结果显示,常温和低温处理下差异基因分别有2 382个、6 857个。通过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DNA损伤修复通路、核苷酸代谢和谷胱甘肽代谢等相关通路上。【结论】老芒麦在低温处理下有较高的突变率,且低温下与DNA损伤修复相关的通路表达丰富,可能参与EMS对老芒麦的诱导过程。
2025年03期 v.45 109-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0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夏静;陈洁;南丽丽;汪堃;马彪;姚宇恒;
【目的】揭示耐低磷和磷敏感红豆草形态和根系解剖结构对低磷胁迫的响应。【方法】采用营养液沙培法,以耐低磷5号、10295和甘肃红豆草(GS)及磷敏感6、1号材料为研究对象,设置常磷(1.00 mmol/L KH2PO4,NP)和低磷(0.01 mmol/L KH2PO4,LP)胁迫处理,于不同胁迫天数后对红豆草材料形态和根系解剖结构指标进行测定。【结果】随低磷胁迫天数增加,供试红豆草材料的叶长、叶宽、叶面积、韧皮部面积、木质部面积、导管面积、导管直径、导管数量、皮层厚度均显著下降,而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均明显增加;磷敏感材料6和1号的叶长、叶面积降幅大于耐低磷材料,且根体积、根表面积、韧皮部面积、木质部面积、导管面积、导管直径均明显小于耐低磷材料5号、10295和GS。【结论】耐低磷材料5号、10295和GS较磷敏感材料6和1号耐低磷胁迫能力强。主成分分析表明,根表面积、根体积、韧皮部面积、木质部面积和皮层厚度可作为评价红豆草耐低磷的重要指标。
2025年03期 v.45 116-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3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李静;陈斌;田晓萍;滕玉风;鲁延芳;李鸿儒;
【目的】植物多样性对维持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方法】以张掖市不同县区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116个野外样点,分析张掖市草原植物群落多样性及土壤含水量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1)张掖市研究区草原植物共有31科84属143种,其中,灌木11科17属19种,草本28科69属124种。2)高台县灌木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最高,肃南县草本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最高。3)土壤含水量与灌木层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草本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草本层是整个张掖市研究区群落物种构成的主体,土壤含水量能丰富草本层,而灌木的生长可能主要受其他环境因子的影响。
2025年03期 v.45 124-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0K] [下载次数:4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 ] - 陈彦珠;鱼小军;徐长林;马凯凯;杨才艳;
【目的】揭示毒草型退化高寒草甸逆向转变的驱动因子。【方法】以青藏高原醉马草型退化高寒草甸为试验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划破草皮(SC)和划破草皮-补播(SCR)处理下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特征、醉马草种群繁殖能力和土壤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与未进行任何措施的醉马草草地(CK)相比,SC和SCR均显著降低了醉马草地上生物量、土壤容重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降低10.90%和62.02%、24.95%和33.12%、7.58%和15.33%;显著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17.04%和40.19%、9.21%和8.67%、12.74%和7.66%、33.73%和50.10%、13.14%和7.10%(P<0.05)。此外,SCR显著降低了醉马草冠幅面积和种子产量,分别降低49.03%和38.89%,显著提高了可食牧草地上生物量、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土壤全氮、有机质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提高122.72%、10.51%、31.45%、27.75%、27.90%和14.29%(P<0.05)。划破草皮-补播处理对研究区退化草地的修复效果更佳。【结论】因地制宜进行醉马草型退化高寒草甸划破草皮-补播调控措施,能够有效抑制醉马草的繁殖,促进可食牧草生长,改善草地植物群落和土壤环境。
2025年03期 v.45 132-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8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余伊琳;韩晓鸽;辛国荣;胡娜胥;王烁荐;冯伟霖;杨燕芳;傅晓岚;黄思维;周凯森;
【目的】豆科杂草三点金(Desmodium triflorum)容易侵入细叶结缕草(Zoysia tenuifolia)草坪并形成混生群落。本研究对两种植物根系丛枝菌根真菌(AMF)侵染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为草坪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华南国家植物园草坪(植物园草坪)、广州大学城中心湖草坪(中心湖草坪)和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南海校区北区草坪(广轻北草坪)为对象,比较6个三点金覆盖度等级下(无入侵(0级)、三点金覆盖度0%~20%(Ⅰ级)、20%~40%(Ⅱ级)、40%~60%(Ⅲ级)、60%~80%(Ⅳ级)、80%~100%(Ⅴ级))细叶结缕草和三点金根系AMF侵染率、土壤AMF孢子密度和土壤性质差异,并进一步对三方面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菌丝和泡囊是两种植物根系主要的AMF侵染结构。广轻北草坪三点金较细叶结缕草具有更高的菌丝侵染率、泡囊侵染率和总侵染率;除植物园草坪三点金覆盖度第Ⅱ级外,植物园草坪和中心湖草坪菌丝侵染率、泡囊侵染率和总侵染率均表现为三点金低于细叶结缕草。随着三点金覆盖度增加:植物园草坪和中心湖草坪细叶结缕草菌丝侵染率和泡囊侵染率先升高后降低,广轻北草坪细叶结缕草菌丝侵染率和泡囊侵染率升高;所有草坪三点金菌丝侵染率和泡囊侵染率随三点金覆盖度增加而升高。所有草坪土壤AMF孢子密度随三点金覆盖度增加呈降低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植物园草坪、中心湖草坪三点金AMF侵染率与土壤AMF孢子密度和土壤pH关系密切,且植物园草坪三点金泡囊侵染率和细叶结缕草泡囊侵染率显著正相关。所有草坪植物AMF侵染率和土壤有效磷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在三点金-细叶结缕草混生群落中,土壤pH可能是影响三点金和细叶结缕草不同AMF侵染格局的原因之一。
2025年03期 v.45 143-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6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林志玲;杨永强;杜文华;田新会;
【目的】研究不同小黑麦材料在川西北高寒牧区的适应性。【方法】以8个小黑麦品种(品系)为试验材料,测定其株高、有效分蘖数、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及营养价值。【结果】秋播小黑麦的有效分蘖数与产量显著正相关;甘农4号小黑麦的株高、有效分蘖数及产量显著高于其他材料,且粗蛋白含量和干物质消化率最高,酸性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相对较低。【结论】甘农4号小黑麦的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优于其他材料,适宜于在川西北地区推广种植。
2025年03期 v.45 154-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杜超;宝乌日嘎;贺俊英;
【目的】揭示入侵植物光梗蒺藜草与本土农作物小麦和玉米的的抗旱性和耐盐性之间差异。【方法】对生长30 d的光梗蒺藜草、小麦和玉米的幼苗分别进行停止浇水10 d的干旱胁迫处理和每3天浇灌一次30 mL的100 mmol/L氯化钠溶液的盐胁迫处理;测定3种植物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的生理指标。【结果】小麦和玉米在干旱和盐胁迫条件下的叶片萎蔫、黄化情况比光梗蒺藜草严重;光梗蒺藜草在干旱和盐胁迫条件下的鲜重下降率分别为47.2%和40.1%,叶绿素流失率分别为12.5%和10.0%,均显著低于小麦和玉米。与正常生长条件相比,光梗蒺藜草在干旱和盐胁迫条件下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分别显著增加至165.8 U/g和140.4 U/g,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分别显著增加至118.3、112.9 U/g;小麦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的过氧化氢(H2O2)含量显著增加至9.2μmol/g,玉米在干旱和盐胁迫条件下的H_2O_2含量分别显著增加至4.5、5.9μmol/g;小麦和玉米的丙二醛(MDA)含量在干旱胁迫条件下达到最高,分别显著增加至11.1、14.7 nmol/g。【结论】与本土农作物小麦和玉米相比,入侵植物光梗蒺藜草具有更高效的抗氧化酶系统和更强的抗旱性和耐盐性,使其更容易在小麦和玉米农田中获得竞争优势。
2025年03期 v.45 160-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5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王志成;王艳;康宇坤;谭宇尘;蒲强胜;姚宝辉;苏军虎;
【目的】阐明气候变化影响下的青藏高原地区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潜在分布区。【方法】基于查阅文献和数据库以及实地调查,获取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的34个分布点数据,利用筛选出的11个环境变量和优化后的最大熵模型模拟4种情景(当前,2070sRCP2.6,2070sRCP4.5和2070sRCP8.5)下喜马拉雅旱獭的潜在分布模式。【结果】1)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C值)均大于0.921 4,满足精度要求;2)人类足迹指数和海拔是影响喜马拉雅旱獭的主要环境变量,其贡献率分别为50.30%和21.60%;3)与当前气候情景相比,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未来50年后的适生区面积预计呈现缩减趋势,高适生区预计由当前的2.23×105 km2分别缩减至1.84×105、1.59×105和1.84×105 km2。【结论】最大熵模型预测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的结果可靠,在当前气候情景下,海拔和人类足迹指数对喜马拉雅旱獭的潜在分布区影响较大,未来50年后,喜马拉雅旱獭的适生区面积呈缩减趋势。
2025年03期 v.45 168-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5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冯志林;李娜;高庆波;陈世龙;邢睿;
【目的】获得黄绿卷毛菇(Floccularia luteovirens)子实体内可培养细菌,为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大型真菌的内生细菌开发和利用奠定基础。【方法】使用高通量分离培养方法从黄绿卷毛菇子实体内分离培养细菌菌株,使用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物种组成分析和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高通量测序共获得80个细菌ASV,优势菌门是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47.00%),优势菌纲是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56.14%),优势菌属是节杆菌属(Arthrobacter,12.28%)。分离培养获得87株细菌菌株,分别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4个门18属40种。优势菌门是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57.50%),优势菌属是索丝菌属(Brochothrix,26.44%),优势菌种是热杀索丝菌(Brochothrix thermosphacta,26.44%)。并且分离到1株潜在新种(Bacillus pumilus)以及12株固氮菌。【结论】从黄绿卷毛菇子实体内分离到的40种细菌,尤其是具有固氮功能的细菌,为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大型真菌内生细菌的开发和利用奠定了基础。
2025年03期 v.45 179-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3K] [下载次数:4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代彩琴;张夺霖;袁宗琦;彭兵兵;张勃;张文柳;
【目的】评估气候变化对山西杓兰(Cypripedium shanxiense)潜在分布区域的影响。【方法】通过28个环境变量和60个分布位点数据,采用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了当前及四种未来气候情景(2050s-RCP4.5,2050s-RCP8.5,2070s-RCP4.5和2070s-RCP8.5)下山西杓兰的潜在分布格局。【结果】1)MaxEnt模型预测AUC值达到0.962,显示出极高的预测准确性;2)影响山西杓兰分布的三个关键环境变量包括:最暖季度降水量(26.6%)、最干月降水量(16.9%)和海拔(16.3%); 3)在当前气候情景下,山西杓兰的适宜生境主要集中在中国华北和西北地区;4)在未来四种气候情景下,山西杓兰的总适宜生境面积呈现增长趋势,并且整体上向东北方向、高海拔地区迁移。【结论】气候变化背景下,应针对性的加强对山西杓兰收缩区(内蒙古自治区南部、青海省东部、山东省东部等)的生态保护。研究结果能够为制定山西杓兰乃至杓兰属(Cypripedium)植物的保育策略提供理论参考。
2025年03期 v.45 187-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3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宋成刚;王雯;祝景彬;贺慧丹;李婧梅;李英年;张法伟;
【目的】青藏高原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域,探讨气候变暖对高寒草地植物形态和生产力的影响,有利于理解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制。【方法】基于开顶式生长室(OTC,Open Top Chamber)模拟增温试验,对比分析了青海湖东北岸高寒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结构及生物量对短期增温和模拟中等放牧(5~6羊单位/hm2)的响应。【结果】短期增温可促使植物高度发生改变,禾本科植物高度以增加为主,但变化规律不明显;禾本科植物在增温作用下重要值变化相对稳定,物种多样性指数增加,均匀度指数增大;随增温时间增加,OTCs的地上生物量比对照(CK)低,但其差异不显著。地下生物量垂直分布集中在表层,底层(20~40 cm)最低。0~10 cm地下生物量在OTCs与CK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性水平(P<0.01)。相对CK叠加刈割,短期增温叠加刈割处理的地上生物量略有降低,0~10 cm地下生物量极显著(P<0.01)下降。【结论】青海湖东北岸高寒草甸草原对短期增温具有敏感且迅速的响应,叠加中等放牧强度会降低植被生产力。
2025年03期 v.45 196-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周思宇;钟秋梅;王建礼;
【目的】探究密点麻蜥(Eremias multiocellata)和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i)肠道菌群与宿主及生境的关系。【方法】通过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比较分析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白芨滩密点麻蜥种群(MB)、中卫市沙坡头密点麻蜥种群(MZ)及沙坡头荒漠沙蜥种群(SZ)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多样性。【结果】MB的肠道菌群包含10门、68科、122属、139种,MZ包含11门、70科、87属、101种,SZ包含17门、91科、132属、163种。MB和MZ相比,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指数没有显著差异,共有的优势菌门包括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及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MZ和SZ相比,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指数没有显著差异,共有优势菌门包括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及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MB独有的优势菌门为蓝菌门(Cyanobacteria)和互养菌门(Synergistetes),MZ为绿弯菌门(Chloroflexi),SZ为脱硫菌门(Desulfobacterota)。【结论】同处荒漠生态系统的密点麻蜥和荒漠沙蜥的肠道菌群具有相似的丰富度和均匀度,不同栖息地对同种蜥蜴的菌群组成有一定影响。这些结果反映了宿主和环境因子的互作对蜥蜴肠道菌群的调节。
2025年03期 v.45 206-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6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薛世鑫;谢晓丽;缪纯庆;郑荣;李平;孙元星;郭建国;
【目的】明确河西走廊玉米田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田间种群对5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水平。【方法】于2023年分别采集武威(WW-23)、张掖(ZY-23)、酒泉(JQ-23)3地玉米田棉铃虫,在实验室采用饲料表面覆盖毒素法,以室内长期饲养的种群作为敏感种群,分别测定3个棉铃虫种群对辛硫磷、氯氰菊酯、噻虫胺、氯虫苯甲酰胺和甲维盐的抗性水平。【结果】3个棉铃虫种群对氯氰菊酯、噻虫胺和甲维盐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20~1.54倍、1.61~2.68倍和1.21~1.52倍,表明尚处于敏感阶段;但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倍数分别为6.80倍、5.87倍与8.53倍,均产生了低水平的抗性。对辛硫磷来说,WW-23种群的抗性倍数达7.38倍,已产生低水平抗性;而ZY-23种群和JQ-23种群的抗性倍数分别为2.43倍和3.50倍,尚处于敏感阶段。【结论】3个田间种群仅对氯虫苯甲酰胺产生低水平抗性,但WW-23种群对辛硫磷也产生了低水平抗性,表明河西走廊玉米田棉铃虫对5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存在差异且不同田间种群对同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也存在差异。
2025年03期 v.45 215-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7K] [下载次数: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刘菊莲;王生博;陈丽佳;纪立东;王文林;孙嘉欣;司海丽;李磊;
【目的】探究添加不同辅料对牛羊粪混合堆肥腐熟的影响。【方法】以混合牛羊粪为原料,添加玉米秸秆粉、木醋液、化制血水、油饼以及肉骨粉,测定堆体的理化性质变化以及堆肥结束时种子发芽指数等相关指标,分析不同辅料对堆肥效果的影响,并寻求最佳辅料添加方案。【结果】各处理温度变化基本相同,经历了升温期、高温期和降温期3个阶段。CK与T1在第3天进入高温期,随后T3与T4处理分别于第5天和第6天进入高温期,T2处理最晚进入高温期。在堆肥初始时期,T3处理的初始温度最低,T2处理的温度最高,堆肥结束时,T3处理的温度最高,CK处理的温度最低。堆肥过程中的堆体含水量随着堆肥的进行逐渐降低,pH、全氮含量均呈“升高-降低-升高”的变化特征;全盐、有机质、全磷、全钾含量以及C/N均呈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特征,可溶性有机碳呈先增高后降低的变化特征。堆肥结束时,添加辅料后的种子发芽指数均显著高于CK处理(P<0.05);种子发芽指数(GI)值表明堆肥腐熟结束时不同处理条件下牛粪堆肥腐熟产物对种子萌发无毒害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添加肉骨粉的辅料添加方案得分最高,为0.998。【结论】主成分分析结果可知,T4处理,即肉牛粪+羊粪+秸秆粉+肉骨粉,为最佳辅料添加方案。
2025年03期 v.45 221-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5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闫宝龙;刘之浩;谭国娟;高凯;张淑艳;
【目的】探讨不同生活型禾草中碳(C)、氮(N)和磷(P)元素含量对氮添加的响应以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方法】在内蒙古中温带草地区山地草原,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添加无机态氮和有机态氮处理,分析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止血马唐(Digitaria ischaemum)和狗尾草(Setaria viridis)4种禾草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结果】1)氮添加对冰草的C、N、P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对糙隐子草的C、N含量无显著影响,对P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对止血马唐和狗尾草C含量无显著影响,对N、P有显著影响(P<0.05); 2)氮添加梯度下,除冰草C:P、糙隐子草C∶N和C∶P外,化学计量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氮添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N限制;3)仅止血马唐的N与P之间呈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而4种禾草的C、N、P与相应的化学计量比均呈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结论】氮添加对禾草的化学计量特征具有调节作用。
2025年03期 v.45 231-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7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陈昊;魏玉明;焦婷;赵生国;杨发荣;刘文瑜;黄杰;张圣昌;
【目的】研究不同混合比例和添加剂处理下全株藜麦(Chenopodium quinoa)与甜高粱(Sorghum bicolor)混合青贮饲料的营养品质和发酵品质,找到最优的混合比例及添加剂比例,为藜麦和甜高粱混合青贮饲料的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使用乳熟期藜麦全株和甜高粱作为原材料,采用了不同的混合比例并且施加了不同的添加剂处理,让藜麦全株和甜高粱按不同比例进行混合青贮(B_1、B_2、B_3、B_4、B_5),每个比例设三个添加剂处理,分别为零添加剂(CK)、5 g/t乳酸菌+5 g/t纤维素酶(A_1)、10 g/t乳酸菌+5 g/t纤维素酶(A_2),每个处理3次重复,待青贮发酵完成后,分析各处理青贮样品的营养品质和发酵品质。【结果】添加剂、混合比例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青贮饲料的ADF、NDF有极显著影响(P<0.01);在藜麦全株与甜高粱混合比例为B_2和B_5时,添加剂组能够降低ADF、NDF的含量,且随着藜麦与甜高粱混合比例的升高,ADF和NDF的含量显著降低;当混合比例为B_2和B_3时,添加乳酸菌及纤维素酶可以显著提高混合青贮饲料的乳酸含量,降低pH值,减少了氨态氮的含量,提高了混合青贮饲料品质。【结论】添加剂为5 g/t乳酸菌+5 g/t纤维素酶,并将全株藜麦与甜高粱以1∶3的比例进行混合青贮,青贮品质较好。
2025年03期 v.45 239-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李智燕;杨浩;李昌宁;张贞明;李新媛;任越;白杨;
【目的】研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专用菌肥与磷肥配施对其生长和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的方式,测定不同处理下紫花苜蓿株高、有效根瘤数、叶茎比和干鲜比等生长指标以及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等营养品质指标。【结果】各处理苜紫花蓿生长和营养指标均高于不施肥处理;紫花苜蓿专用菌肥与磷肥配施能够显著促进紫花苜蓿生长,改善品质,但不同处理促生效果不同,其中以全量磷肥(300 kg/hm2)和紫花苜蓿专用菌肥配施各生长指标及营养指标最优;在磷肥施用量减少30%且补施紫花苜蓿专用菌肥7.5 kg/hm2的条件下,紫花苜蓿的株高、有效根瘤分别增加了16.2%和21.3%;而粗蛋白含量与全量磷肥相比减少3.7%;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分别降低了3.3%、6.6%,叶茎比和干鲜比分别减少2.3%和6.4%。【结论】苜蓿专用菌肥在促进苜蓿生长和营养品质改善方面可以代替30%磷肥。
2025年03期 v.45 248-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3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下载本期数据